陈毅不符合授衔元帅的规定,周总理提到一个人,让中央同意授予

时间:2025-04-05 07:38:27来源:一线新闻网 作者:梦蝶

1955年中央军委在北京举行了新中国的第一次授衔典礼,但其实在授衔的过程中,发生了不少事情,比如立下赫赫战功的陈毅在评选时,就因为种种原因受到异议,导致过程比较坎坷,不过后来在周恩来的坚持下,中央最终同意授予陈毅元帅衔。陈毅为什么不符合授衔元帅的规定?在授衔时,陈毅已经是国务院副总理了,按照毛主席的提议,已经离开部队,不在部队中工作,转到地方工作的同志,不建议参与这次授衔评选。所以当拟授衔的名单被送去审核时,陈毅的名字就被去掉了,因为同样的原因邓小平、刘少奇、周恩来也未能参加评选。军区的平衡被授予元帅的十个人中,有七位来自红一方面军,有一位来自红二方面军,有一位来自红四方面军,还有一位来自新四军,而陈毅元帅,就来自新四军。可以得知,元帅评选,对各军区是要有所均衡的,陈毅当时能被授予元帅,是代表着新四军的,那除了陈毅以外,难道就没有了可以代表新四军的同志了吗?其实当时刘少奇心目中还有另外一个人选,那个人就是粟裕,刘少奇为什么推举粟裕呢?粟裕擅长反常用兵,熟读《孙子兵法》,在漫长的战争岁月中,有自己的一套用兵之道,曾立下赫赫战功,但是,粟裕虽功名显著,但由于他是从基层战士一步步干上来的,在红军创立之初军职并不是很高,在长征时期粟裕虽作为红七军团参谋长,但实际上还算不上各主力方面军的指挥员,不符合评选元帅“重要武装起义的领导者或参加者”这一条件。抗日战争时期粟裕任新四军一师师长,符合条件,解放战争时期任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,尽管有个代字,也算勉勉强强符合条件,解放后粟裕又不属于国防委员会委员,所以粟裕和其它元帅比较之下,还是稍逊一筹,并不符合授予元帅军衔的评选的标准,所以粟裕评选元帅还是显得资历不足。但是,刘少奇还是极力推荐将元帅军衔授予粟裕。刘少奇和粟裕两人相见恨晚,黄桥战役取得胜利后,时任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和粟裕在江苏会面,刘少奇对这场战役的胜利给予了高度评价,称具有伟大的决定性意义。"皖南事变"后,粟裕更是直接受刘少奇领导,在此期间,刘少奇发现粟裕的超乎常人的军事才能,向中央军委举荐了粟裕,当华中军区任命粟裕为司令,但粟裕不计个人名利,坚决请辞,希望担任副手,刘少奇因此对他更加赞赏。在1955年刘少奇根据对粟裕的了解和粟裕的战功,极力推荐粟裕当元帅,但这个提议被周总理拒绝了,周认为,陈毅在黄桥战役,淮海战役和上海战役中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,无论是从对革命的贡献上,还是从革命的资历上来看,陈毅都高于粟裕,显然是更好的人选。当时陈毅升为国务院副总理,负责国家的经济建设,而当时国务院总理正是周恩来。既然陈毅已经去从事政治工作了,这样违背了原则,直接将元帅授衔于他,恐怕难以服众,必须要找到合适的理由来举荐陈毅。周总理一番认真地思考之后,想到了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也有这样相似的情况,一个人出现在他的脑海里,那就是苏联元帅布尔加林。布尔加宁1917年加入苏联共产党,第二次世界大战让他和军队产生了交集,直到他1947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时,他甚至都没有当过前线指挥官,作为斯大林的坚定拥护者,没有突出的军事才能的他,被授衔了元帅称号。像布尔加宁这样的没有当过兵,在军事上也没有做出突出贡献,二战之后和陈毅相像,都转业到政府部门工作,脱离了和军队的关系,最后还是被授予了军衔。周总理从事实出发,认为布尔加宁虽然名声在外,但要是真正的比起打仗来,陈毅是毫无疑问地在他之上,无论是从军事才能,军事谋略还是个人胆识来看,布尔加宁完全比不上陈毅,布尔加宁能够被授予元帅军衔,也和布尔加宁深受斯大林信任有关,存在一定的运气成分在里面。周总理说,布尔加宁在苏德战争中建功立业,保家卫国,也离开了军队,去了政府部门工作,但是并不影响国家授予他元帅,而陈毅同志,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,一名视死如归的战士,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奉献自我,并且作为新四军的领导人,德高望重,功勋卓著,即使现在已经在政府部门中,也应该被授予元帅。中央军委考虑到周恩来的意见,最后陈毅被授予了元帅军衔,虽然大部分人都认为陈毅当选元帅众望所归,但其实还有一部分人替粟裕感到惋惜,但其元帅中几乎每一个都是老将,还有些曾经是粟裕的上司,如果他当选了元帅,恐怕会造成不好的影响。其实无论是元帅还是将军或是士兵,这些老一辈的革命家为中国做出的贡献都是巨大的,他们都是我们值得尊敬和学习的,也正是因为他们努力,才有今天国富兵强的中国,他们永远是值得尊敬的人。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相关内容
推荐内容
热点内容